|
职称工资,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将被工龄工资取代...发表时间:2021-03-31 08:51 一是评定的不公: 由于符合各层级职务任职要求的教师很多,但具体职数十分有限,而十几人,几十人争一个职称评定指标的现象,常在基层学校上演。 由于每次评定的具体条件都由基层学校领导制定,在民主治校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的情况,权力便成了职称评定中的最有权的发言者,致使一些老师竭尽全力去争当领导,想方设法找领导干预评审。 二是人情的干扰: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这就难免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人情往来,但在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人情圈子又毫无例外; 这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工常工作,政策、条件也因此会倾斜,人为设限之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情况下,要么是老实的吃亏,要么拼命与有关人士结上人情,拉上关系,甚至不惜请客、送礼,不惜屈膝行贿。 当教师职称成为某些人的囊中之物,成为某些人可以支配的“恩赐”或“财富”时,其被用来牟利的危险,也必然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有了上面的“好处”,一些部门也紧紧盯上了这“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坚持要“加强领导”,甚至“亲自为之”。 本来在《中(小)学教师政务试行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职务的评审工作,由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分别设立中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各级评审委员会由同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但令人十分费解,十分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人事部门不仅霸占了评定权,还坚持将指标分配等都全握在手中,他们都会不辞劳苦地去分配名额,调整指标。 我在为他们这样的“全力为基层着想”的“伟大奉献精神”所感动的同时,又不能不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他们的真实用心! 如此的社会环境,教师又怎么能不为职称评定所伤呢? 他们单纯的思想又怎么能承受这现实的职称评定之痛呢? 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已经实施了近三十年,时至今日已经被很多人诟病,究其原因,无非是学历、教龄与职称评审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 不过,我们也看到近年来职称制度改革一直在被提起,并且也有明天的改革。 首先职称不是考的,职称靠评和审出来的,评是参予者,审是他人,两个环节,一个靠己另一个靠天,腐败由此而生。 职称评定,学校领导占便宜,这是铁的事实!一些一线的教师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到头来评聘高级教师还要给领导送礼表现,还不如天天在领导后面拍马奉迎的,这样的事情真的不能理解! 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评审前给可能参加评审的评委打电话,打招呼,请客吃饭。全国各地都一样,每年评审中高级教师,选出高级教师组成部分的评委团,由组长带队。 但抽出去的人中,有些是几年都抽中的,许多教师就拼命地打电话查问哪些人会去评委,哪一个队今年由谁带,很早就打招呼,所以就出现有的老师认识人,一次通过。 不认识的,四五次都不通过,于是死心不评了。更有甚者组长指定哪几个人一定要评上,少数评委也从中指出哪些人条件很好,暗示一些人一定要评上; 大家都是当评委,不便说出不愿得罪人,也就只好同意了,无形中让少数人一路绿灯直行,剩下的人选就是硬件的较量了。 于是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找人,送礼,请人吃饭,使评审高级的活动成为比拼社会关系的竞赛; 有一个教师直言,让我花几千元钱去参加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还不如花这些钱去拉关系,疏通评委,早一点评上高级更来得实惠的多。多么世故的现身说法! 在中学高级教师的评选中,最为苛刻的条件是一定要市级论文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多数人还是想到更为现实的市级一等奖,但那也是一道难过的关。 首先,每次评选奖时,只有20%一等奖,40%二等奖,其余的就是三等奖,但由于只有一等奖评选高级时才有用,而且几个评委还有内定的人数,其余的指标就成为评委们捞取金钱的资本了。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直对论文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一是对教师发展的误导: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不重要,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发表论文,只有发表论文,才是发展的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标志。 于是,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写论文上,挖空心思发表论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一塌糊涂,结果,评职称竟然比那些教学实绩好的教师早。 这种误导必然导致教师发展的畸形,不会上课没事,却一定要去搞所谓的教育科研;教学质量差没事,却一定要去写文章发表。 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不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不重视班主任工作,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评中学高级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除了要有论文省或市级一等奖,还需要学课带头人,骨干老师,市优秀教师荣誉证书,优质课,说课一等奖…… 为了达到这些条件,潜心钻研的教师们也真有办法,出高价买通管理证书的教育局工作人员。 平常大家的关系都处理得十分融洽,但是每到职称评定,昔日的融洽变成了争吵、上告,甚至冷嘲热讽,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变得粗鲁,相互间撕破脸皮。给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还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教师形象。 教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自己在竞争职称其实就是争取利益的时候,却扭曲了心灵,自贬了人格。 难怪会使人哀叹:世风日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原来并不神圣。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 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还动用了黑社会,增添纪委等部门麻烦和工作成本。 经历了教师职称评定的痛归之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不得不舍得放血之痛”,如此“三痛”,痛彻心肺! 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期间,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语。 职称实行以后,中国的教育是否就等于提高了呢?不,恰恰相反,教育水平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 在一些中学,教师评上高级后,转到其它部门工作,已经不再但任课程了,或者担任一些工作较轻的课程,不再担原来的主课了。 评上职称后,让更多的老师变得懒惰,没有了责任心和同情心。看,这不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吗? 粥少僧多,无形中让多少有能力的老师失去了评定的资格,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积极性,评上的老师是这种心态,没有评上去那又怎么样呢? 教师职称的评定,把教师的积极性都评没了,把教师的心评凉了,评痛了,师道,沉伦于职称评定之中,职称,罪魁也,此教育之大不幸也。 评审前教师处心积虑,花大量时间获得证件,无暇顾及教学。评审时要做各种材料,更是无心教学。 评后落聘者失意,心灰意冷,没有动力,无心教学。有些被聘者认为从此高忱无忧了,也不用心教学了! 为了参聘每年教师都要办理计算机证、继续教育证和其它能够加分的证件,花费很多金钱。 为了评审,要定级的教师提前二三年就要准备各种材料,这迫使许多教师加入做假的行列,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分配指标到评审结束这段时间是对每位参评教师的心理煎熬和精神的摧残,哪里还有心思去教学呀!呜呼哀哉!教师轻松愉快的生活哪里去了呀! 教师职称评比,是用来激励老师的,而不是阻碍老师的。我们都应该明白,老师是孩子心灵的阳光,请让老师们安心教书吧! 教师职称何时整改?这是继“取消教师编制”之后最受广大基层教师关注也希望的一件事了。 以往只要是“教师职称”的相关话题总能引起热议,这都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教师职称”的吐槽声太多了,许多教师身在其中苦不堪言。 因为名额限制、评定标准死板、评审过程的种种“内幕”,许多达标的教师等了很多年也没能等到自己的机会,这么些年取消教师职称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 今年,两院院士在两会上提出,教育上应取消职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总有一批人在背后说,不能取消职称,不然老师们都不好好上课了?没有职称,大家怎么定工资呢? 职称也不是历来就有的,七十年代哪里有职称,老师们难道不敬业吗?那时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少吗?那时也没现在这么多教育乱象吧!看来,职称的存在对教育的发展起的作用并不大。 那么如果取消职称,按什么定工资比较好的?个人认为,按工龄最合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按工龄定工资,有以下几大好处: 第一:可以与公务员晋升机制相呼应。 有人说了,老师为什么老和公务员比工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教师法》规定了,老师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 既然公务员都能按年限自然晋升,为什么老师就不可以呢?还怕老师不好好上课?为什么不害怕公务员混日子呢?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老师只有和公务员看齐,参照公务员的晋升制度,才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才能提高老师的地位和待遇。 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第二:可以稳定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安心从教。 现在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呀!看看网上,老师辞职的有多少?以前是普通老师辞职,现在连名师都辞职了,这是好现象吗? 名师的职称都是特级了,依然要辞职,说明什么问题?职称并不能促进老师们好好教学! 如果用工龄定工资,每位老师不用勾心斗角争各种荣誉,只需要踏踏实实上课就能等来高工资,这样的教育行业还会有谁不满意? 第三:可以改变目前的职称 乱象,改变目前的功利性教育观。都说现在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什么?实际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太功利了,已经不是纯粹为了学生而教学。 每位老师辛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荣誉,是为了成绩,是为了职称。 为了这一切,可以体罚侮辱学生,可以诱导学生去辅导班,可以指定学生买教辅。只要是为了成绩好,什么事老师都可以做。 为了职称老师心态已经不正了,怎么教育出来三观正确的孩子? 第四:能给每一位老师充分的尊严和人格!让老师真正站着教学。 都说现在的教师是在跪着教学。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尊严! 为了职称,可能要给领导点头哈腰各种送礼;为了荣誉,得和老师们斗智斗勇必争我抢;为了管理学生,可能一不小心就要给家长赔礼道歉。 我们的教师还有什么尊严和人格?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要和年轻的小姑娘一起竞聘,老教师有尊严吗? 一个快退休的老教师工资比年轻的高级教师低很多,这不是侮辱老教师吗? 尊师重教,就从尊重身边的老教师开始吧! 第五:不患寡而患不均,职称造成的不均就是最大的弊端! 七十年代的老师工资高吗?人人都不高吧,为什么那么敬业呢? 现在的老师工资涨得不少吧,为什么大家还有意见呢?很简单,因为大家感觉到了不公平。 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干同样的活,教学成绩一样优秀,可能就因为职称不达标工资比别人每月低1000多,这种不均谁能忍受? 如果工资不看实际工作,只看职称,那老师们有什么理由好好工作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师们不是嫌弃工资低,而是感觉到了巨大的不公平。这个不公平就是职称带来的! 写在最后: 教育是良心活,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却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人。 老师认真教学靠的是良心,靠的是内心的职业道德,而不是什么职称,什么荣誉。老师需要被信任,被认可,而不是各种质疑,各种否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丰功伟业,重视教师的心理预期,尊重教师的内心需求,信任和尊重每一位教师才是当今教育最缺乏的。 职称工资,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教育的极大革新!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删。转自好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