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为第一 为何更多士子望坐「探花」?

发表时间:2019-07-26 22:02



1.jpg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科举制度自隋朝确立,到清朝废除,历经了千年。每个朝代的科举选拔方式也都不断变更、完善,为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至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到科举影响。


宋代科举考试图

宋代科举考试图 (网上图片)


自宋代起,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科举,扩宽政府选拔人材基础,还让中下阶层知识分子,也有机会透过科举考试,向社会上层流动。古代士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登科中举。古代之时,「状元」便是科举考试最高荣誉,是天下读书人渴求之名。「状元」之称号,也是今时今日公开考试的「荣誉」,也是读书努力的肯定。


明代《王琼事迹图册·金榜题名》

明代《王琼事迹图册·金榜题名》 (网上图片)


在古代,若是中了状元,寒门之子从此可改变命运,对豪门之子亦是十分有利。然而,在古代考生心中,相比状元,他们为甚么更加渴望「探花」之称?


探花其名,源于唐朝。皇帝在选出「状元」、「榜眼」后,再从剩下的进士当中,选出相貌最为英俊的男子,授予「探花」称号,并与状元及榜眼并称为「三鼎甲」。这并不意味着「探花」就是第三名,「采花」在当时,并不具备实际意义。



明代殿试图

明代殿试图(网上图片)


但有许多的考生想要此称号,原因在于,只要才华够高便能够成为「状元」、「榜眼」,而能够被授予「探花」称号的不仅要拥有过人才华,还要有好看外表。「探花」就是被认为是才华及相貌双绝。在封建古代社会,人们也偏爱长相好看的。才华不够,外表搭够,加分,皇帝赏识也就较易,同样还当官升职机会也多,也不不少好处。


据唐代李淖的《秦中岁时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被选中作为探花的进士,要先游园,以迎接状元郎,还不能够让别人先折花园中的花,否则便要受受罚。而探花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被选为公主驸马,这也是考生更羡慕探花的一个重要原因。



1888年江南贡院

1888年江南贡院 (网上图片)


从唐代出现探花后,便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宋朝时期,探花才被确立为科举中的第三名,与状元、榜眼合称为前三甲。据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载:「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皇帝亲自在文德殿上排定名次,考官呈上前三名的考卷,由皇帝亲自观看,根据其好坏,来评定他们三人的名次。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则是探花。


虽然在宋代以后,探花便成了进士第三名的称号,但由于受前朝习惯影响。评定探花之时,皇帝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根据士子容貌来选择,只有长相好看的进士才能够成为探花,也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