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生: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发表时间:2019-09-27 17:48

1微信图片_20190927171329.jpg

2微信图片_20190927171616.png

本报北京9月26日讯(记者 万玉凤)今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介绍满足人民新期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谈到70年教育发展成就,陈宝生表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我们每一个家庭紧密相连,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陈宝生从5个方面介绍了70年来教育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数量看规模,我国已建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已达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从质量看水平,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从结构看功能,我国已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学科匹配、结构适宜的教育体系。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7亿名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从开放看影响,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已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军之一,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世界第二留学目的国、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国。从制度看保障,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思政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支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投入保障机制。

在记者问及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特色时,陈宝生说:“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变化是历史性的。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一是‘快’,二是‘公’。”

“‘快’是就速度讲的,关键词是‘跨越’,基本方法是‘拼搏’。陈宝生说,新中国刚成立时,小学净入学率只有20%,大学生只有11.7万人。中国用了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了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经过70年发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今年高职扩招百万,再加上自然增长,高等教育将历史性地跨入普及化阶段。

“‘公’是就价值而言的,关键词是‘均衡’,基本方法是‘倾斜’。陈宝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一是向农村倾斜。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备标准等4个方面实现了统一,全国99.8%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底线要求。二是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十几年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0亿人次,资助金额1.45万亿元。向特殊群体倾斜,3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智力、视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0%以上。三是向少数民族倾斜。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累计招生93.57万人,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四是向贫困地区倾斜。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已招生47.8万多人,让这些地区的学生能够上优质高校。”

“我们现在已经是教育大国了,正在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成员、每一名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他们的梦想。”陈宝生最后强调。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7日第1版

3微信图片_20190927171757.png

4微信图片_20190927171814.jpg


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70年来我们走过的路,可以说,教育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每一个家庭是那样的紧密相连,也与每一个人的成长是那样的息息相关。这些成就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5微信图片_20190927171940.png

6微信图片_20190927173020.png

7微信图片_20190927173047.jpg

南方都市报记者

教育问题备受外界的关注,从7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您觉得哪些方面最能体现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特色?

教育部长陈宝生: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我觉得凡是从特色特点角度考虑问题的,都是希望抓住规律。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变化是历史性的。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一是“快”,二是“公”。


第一个特点是“快”。“快”是就速度讲的,关键词是“跨越”,基本方法是“拼搏”。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小学净入学率只有20%,4亿5千多万人口中,大学生只有11.7万。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我们用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经过70年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今年高职扩招百万,再加上自然增长,高等教育将历史性地跨入普及化阶段。


第二个特点是“公”。追求公平,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发展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公”是就价值而言的,关键词是“均衡”,基本方法是“倾斜”。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


一是向农村倾斜。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共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备标准,四个方面实现了统一,城乡是一致的。全国99.8%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底线要求。这是很大的改善。到农村去,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漂亮的设施是学校。


二是向困难群体倾斜。我们已经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多年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0亿人次,资助金额1.45万亿。还有向特殊群体倾斜,听力、智力、视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我们这几年加大力度解决得比较好。3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是向少数民族倾斜。这些年我们办了很多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累计招生93.57万人,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四是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了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已经招收47万8千多人,让这些地区的学生能够上优质高校。这个计划很受老百姓欢迎。


中国教育将沿着这样的路子继续发展下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总的目标。我国现在已经是教育大国,正在努力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他们的梦想。



文章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微言教育(jybxwb)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