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国性的虚拟教研室数量可观,区域性的虚拟教研室也不遑多让。那么,建设得热火朝天的虚拟教研室究竟是什么?高校教师要如何能够参与到建设工作中去?虚拟教研室如何化“虚”为“实”,落地生根?
什么是虚拟教研室?
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叙事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虚拟教研室,是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深化新教改、打造新形态、提高新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吴岩(2022.02.25 重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smartedu.cn/智慧教育作为最大的线上服务平台,有国家虚拟教研室647个,成员44484人。其中包括“101工程”——计算机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将“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的原始模式改革为“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的模式,或升级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模式。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整合了线上线下相关资源,推动了一流工程建设。
-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整体体系或理念,优秀案例:北京大学。
- 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做好制度的规范,其次是梯队建设、教学研讨、团队发展、教学竞赛,最后到教改研究。
- 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教学发展建设,对专业认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规范、质量体系、培训体系和教师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 什么是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
教研室回归以组织为单位的建设主体,课程责任主体是高校,是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新形态下,虚拟教研室利用了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组织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教学过程透明化。
2. 基层教学组织的存在形式:
1.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本标准(江苏省)
2. 以平台为依托,建立健全虚拟教研室标准。
以学院为基础,进行完善的组织建设,形成自下而上的模式。
顶层设计制度:每学年各基层教学组织应结合校院的年度工作要点,做好自身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研讨制度:每个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教学规律和方法,交流教学经验,每两年举办1次-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活动。
听课与观摩制度:每学期基层教学组织应组织1-2次教学观摩活动,负责人听课门次不少于4次,组织教师同行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1-2次。
自评制度:坚持每门课程教师在开课过程中都持续开展学生学习体验调查,以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及时改进课程效果,教师每学期都应对教学情况进行自评。
考核制度:责任教授不定期抽查本基层教学组织成员的教学情况、关注考试情况,重点关注考试方式(含成绩占比)的合理性和命题质量,在聘期内要实现抽查覆盖全体成员。
推荐制度:责任教授有权利对本基层教学组织内部成员的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申报教研教改等事宜进行优先推荐。
工作简报制度:对当年工作的整体实施、成效及持续改进意见形成 《基层教学组织简报》,每学期不少于2期,在学院专栏网页发布。
文件归档制度:要对工作档案进行归纳整理,重视各项教研活动、听课、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各类活动档案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组织落实教学任务,开展多元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妥善收集、整理、保管各种教学资料及教学档案。
组织制订并规范教学大纲、教案,严格考试管理,保障命题质量,推进非标准答案试题命题,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加强各个教学环节(如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考试考查、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的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组织研究制定学业评价方式和标准, 开展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工作,对开设课程和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进行全覆盖考核,切实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不定期组织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座谈和第三方调查。
建立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定并规范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促进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教)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生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设计。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开发与应用,打造“金课”。
选用或编写高水平优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资源库、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高水平建设。
1. 平台建设:平台工具融合课程建设。(智慧树为例)
教研组织管理常态化
教研流程管理规范化
教研资源管理自动化
3. 教学质量控制:听课制度、课程评估小组、定期反馈、教育论坛等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投入参与
以教为根,重视教师教学激励
- 量大面广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为依托进行建设(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
来源:职教POWER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