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货分享 | 《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编写指南发表时间:2022-12-29 10:06 2.价值模块整合:知识模块重组、广度延伸、深度解读、德育内涵发掘。将专业课程内容用一条思政线索串联起来,将思政点连接成思政线、思政面,与学术和方法融合成“多维体”。 3.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思维方式(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思维)的启发与建立。 4.讲好故事: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教师个人经历等,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 5.“反面教材”的应用:多维度分析失败教训和警示性问题的原因(术、道、德,主客观原因);剖析“流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不断提高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6.问题导向: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提出问题和难点,找出解决办法,挖掘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思政元素。 7.教学材料选择:中国元素,中国的事情,中国的政策、意识、文化;价值观追求。 8.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验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 频度最大的承载体。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环保,生命,客观、严谨、细致的科 学观训练,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探索,创新思维等。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讲(课堂讲授)、查(学生查阅资料)、做(社会实践、 调研、课件、微视频、数字故事)、演(学生演讲、报告、编剧演出)、论(论文、 讨论、辩论、论坛)。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通过课题项目设计方法,组织和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能够 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3.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线上线下三个方面结合。 4.协同教学。知名教授、专家、道德模范协同教学,同类系列课程的协同教学。 5.在已经成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相关问题。 6.课程评价与反馈。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対学生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7.社会资源的发掘和应用。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锻炼,社区体验等 方式发掘与应用社会资源。 七、“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1.诊断性评价:通过开课前和开课后设计问卷和量表,对学生的“道德” 本身和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判断学生的状况; 2.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反馈; 3.终结性评价:通过量表、学生的心得体会,并结合诊断性评价以及形 成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来源:高校教师发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