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表决通过,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发表时间:2020-05-29 08:33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 民法典表决通过 编纂民法典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立法任务,这部被喻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典,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私权保障和社会责任实现,备受瞩目。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获通过,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问世,中国民法制度迎来民法典时代。 民法典问世之际,澎湃新闻通过专访多位参与民法典编纂的专家学者,回溯立法脉络、呈现修法印记、诠释法典价值,以此展现民法典的核心图景、时代意义。 ![]() 合体 中国民法典时代来了。 立法 民法典草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果。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 理念 历时六十余年接力编纂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在学者看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前述草案说明透露,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编纂民法典被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澎湃新闻观察到,在此之前,我国已先后制定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 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后,再与民法总则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着手第一步的民法总则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有关民事法律的实践经验,提炼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形成民法总则草案,2016年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三次审议,2017年3月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此,制定民法总则,完成了民法典编纂工作的第一步。民法总则通过以后,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开始各分编的起草工作,系统研究历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修改完善相关民事法律的议案、建议和提案,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直到2018年8月,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包括6编,即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 此后,2018年12月、2019年4月、2019年6月、2019年8月、2019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会议对各分编草案进行了拆分审议。 2019年11月,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对包括民法总则编和各分编在内的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并作了进一步修改后,提交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进行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民法典草案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回应实践需求,对一些重要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内容更加合理,已经较为成熟。 2019年12月23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体量上看,这是我国条文数最多的一部法律,总字数逾10万。 在立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编纂式立法理念。前述草案说明指出,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均受到民法典的调整。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不会与刑法打交道,但总是要订立合同,参与各种民事交往,从而受到民法的广泛调整。”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评价认为,民法典通过合理的架构为民事活动提供各种基本准则,为交易活动确立基本的规则依据,为各种民事纠纷的预防和解决提供基本的遵循。王利明表示,民法典姓“民”,就是要以民为本,为民立法、反映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整个民法典中闪耀大写的“人”的光芒,它的颁行必将为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 共识 在民法典草案中,随处可见保护民事主体享有各项民事权利的规定。比如,增设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明确禁止高利放贷、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禁止性骚扰等等。 再比如,在高利放贷问题上,不少公众意见呼吁法律应对此作出禁止性规定。最终,民法典合同编草案里有了关于禁止高利放贷的条款。 “民法典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它和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都是密切相关的。此次民法典编纂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编纂理念,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在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看来,针对社会热议的禁止高利放贷、规制霸座等呼声,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也给予了关注,做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他坦言,当前民间高利贷问题的负面效用已充分显露出来,成为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也说明这一问题到了必须表明立场和态度的时候了,在多重因素之下,人们达成共识。为此,民法典草案合同编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婚姻家庭编草案的内容颇受舆论重视。其中,公众意见提及最多的是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 “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后,婚姻家庭编草案有关内容备受社会关注。”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观察指出,在多次审议、征求意见上,这一草案就有关条款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积极回应了时代需求与民众期盼。 夏吟兰认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始终保持着对正确婚恋家庭观的引领,体现了立法的与时俱进、问题导向和对民意的尊重。 澎湃新闻注意到,现行婚姻法没有具体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债务、共同债务的认定和承担。2003年,最高法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曾引发较大争议。 基于此,2018年1月,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新司法解释,修改了此前关于夫妻债务认定的规定。 同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有关夫妻债务问题沿用了上述新司法解释。目前,新的司法解释基本平息了此前的争议和热点。 作为观察者,吕红兵认为,过去司法解释讲夫妻双方要证明自己确实没有用于家庭的共同生活,现在的规定则要求债权人要证明是用于家庭的共同生活才能算是共同债务,“民法典草案中的这一条款是比较明确的,能够分析、界定、甄别夫妻共同债务,在司法实践中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且可执行”。 澎湃新闻还注意到,在侵权责任编草案中,有关高空抛物话题亦备受关注。同时,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高空抛物伤人、造成财产损失等方面的案例时有发生。 经研究,草案作出了进一步完善:首先明确基本原则,不能高空抛物,一旦发生高空抛物造成伤人、财产损失了怎么办?要由侵权人承担责任,有关部门还要依法及时进行调查,查清责任人。 我国现行的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是民事单行法中最新的一部法律。中国法学会民法典起草领导小组成员、侵权责任编总召集人张新宝则指出,相比现行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编草案作了较多修改,涉及30多个条文,还增加了10多个新条文。 “所有这些修改,反映了民意社情。”张新宝认为,侵权责任编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侵权责任法升级版,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强化对权利和合法权益的救济,更强调过错对责任构成、责任承担和责任免除及减轻的意义,以实现对人们正当行为自由的保护。 ![]() 突破 近年间,从立法方面加强人格权保护呼声越发强烈。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人格权单独成编被视为最大的创新和突破。 |